2017-02-20 [佛经故事]
佛陀对弟子们,不但教导恳切,而且时常质问弟子,以考验他们是否真的领悟了佛道。在这一方面,佛陀身为一个教师的身份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有一日,在舍卫城郊外的祇园精舍,阿难站在佛陀面前道:
「大德!请给我一个简略的教谕。我希望奉行教谕。暂时单独到安静的地方,去专心修道。」。
比丘们有时候去山林里,或无人所住的空房,独坐静思,度过一些日子。在这以前,必先恭听佛陀的教谕,作为修行的课题,而后就观想入坐,这是他们的成例。这一次,佛陀并不教谕,先问阿难:
「阿难!你想怎么样,有存在的东西,是常恒抑或无常?」常恒即指无变化,而无常则指有变化。
「大德!那是无常。」阿难如此回答。
「阿难!无常的东西是苦,或是乐?」。
「大德!那是苦的。」阿难如此回答。
「那么,这种无常而苦的东西,能说是自己的东西、自己的本体吗?在时时变迁而缘生缘灭的存在中,仍然固执于『自己』的东西,是否妥当?追求『不变』的自己,是否能够做得到?」。
阿难回答佛陀那是不可能的。接着,佛陀就说了:
「阿难,所以你要厌离一切无常不实的幻有。厌离一切,则能解说执着幻影的缠结,获得自由后,方能觉醒真实不变的道理。」。
佛陀授予这个道理,送阿难出去。这一篇的问答形式,尚可见于别的经典里。由此可知,无常—苦—无我,乃是佛教徒处世态度的基本理念。
◎相应部经典·二二·一五无常者
◎杂阿含经·一·九无常
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,佛对他的弟子,作了最后一次教诲。佛说要自己度自己,不要依靠其他。要为自己作照明,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,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。想一想,我们的形躯,它们都污秽不净。想一想,我们的生命,是如此的短暂。想一想,世上一切都是无常。